10月20日-21日,国家示范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2016-2017秋季教学发展研习营---“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学实践”。本次研习营邀请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教研中心主任Marian McCarthy、前副校长Áine Hyland等专家学者,与来自国内十余所高校的120多位教师,共同聚焦“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学实践”。为加强我校青年教师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组织吕洪智等五位教师赴人大参加此次培训学习。
10月20日上午,教学研习营第一阶段活动——营前工作坊首先举办,其主题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构建”。Áine Hyland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大学应该具有教学、研究、社区服务三重功能”的思路,并说明了三种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她通过科克大学的具体教学事例,同中国教师分享了教师“持久性”学习,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经验,指出教师应该具备教学与科研双重能力,学生应该跨域文化鸿沟努力具备在全球工作的能力。
Marian McCarthy教授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中方积极参与的全球信息化教育工作,就科克大学网络课程的设置与构建进行了经验交流,并向与会教师重点介绍了“午餐会”的研讨形式。她特别强调了“教”、“学”、“评估”在整体教育实践中的关键作用,说明了在教学建设中资金支持、人员参与、技术创新的交互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左美云教授通过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学生借助新媒体网络技术自学的具体案例,提出在“互联网+”潮流下高校教师应当承担的七重角色的理论构想,即“设计者”“提问者”“引导者”“回答者”“督促者”“评价者”和“分析者”,鼓励大家一道迎接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推动教育合作发展。
21日,研习营参会嘉宾及教师们围绕“虚拟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专业教学的线下课堂反思”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研习营老师充分体会到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及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要意义。此次研习营使我校教师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既开拓了眼界,了解到教学理念的革新,又学习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更坚定了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的意义,类似的培训必将使我校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通讯员 杨文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