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暑气渐浓,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红色薪火”社会实践团在肥城市老城街道井楼社区的实践活动进入第三天。继前两天的红色故事宣讲、经典诵读等活动点燃社区青少年的热情后,实践团当天接续开展“红韵绘山河”爱国主义美术课与“葫芦趣味创作”民俗体验活动,以更生动的互动形式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持续扎根。
色彩绘心:美术课堂让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经过前两天的学习,大家已经认识了不少爱国小英雄,今天我们就用色彩把心中的‘祖国’画出来吧!”上午9点,社区活动室里,志愿者孙紫凝的话语刚落,便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欢呼。相较于前两日以“听”“读”为主的学习,当天的美术课更注重“动手”与“表达”。
课堂上,孙紫凝以《我和我的祖国》旋律为背景,结合前两天讲到的红色故事场景,引导孩子们联想“代表祖国的颜色”。“红军的帽子是红色的,象征热血与奋斗;田野是绿色的,代表希望与丰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在画板上铺开了想象的画卷。志愿者们还特意准备了天安门、长城等红色地标图片,手把手教孩子们用渐变色表现建筑的层次感。
经过前两天的铺垫,孩子们对“爱国”的理解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画面,当天创作的30余幅作品中,红色元素出现频率较预期高出近五成。
巧夺天工:传统技艺里延续文化传承
在上午的美术课余热未消时,衍纸手工体验接力登场。“前两天我们说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今天我们用纸条‘搭建’一座‘精神桥梁’。”志愿者手持彩色衍纸条示范,将其卷成小卷、捏成五角星形状,“就像战士们一步一步把阵地守得牢牢的,我们也一步步把衍纸作品做好。”
葫光掠影:传统文化里的爱国符号
午后的“葫芦趣味创作”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实践团以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当地特色产品葫芦为原料,结合前两日提到的“传统文化里的爱国符号”,实践团成员李令然讲解道:“就像我们前两天说的剪纸里的‘福’字代表美好愿望,葫芦在民俗中也象征‘福禄绵延’,今天我们就在葫芦上刻下对祖国的祝福。”
孩子们围坐桌前,有的在葫芦上复刻前两天学到的红色标语,有的把长城、天安门图案缩画在葫芦表面。志愿者们穿梭其间,针对前两天观察到的“个别孩子不敢下笔”的情况,特意增加了“先描轮廓再填色”的引导步骤。
薪火不熄:三天深耕让成长痕迹清晰可见
连续三天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变化被社区工作人员看在眼里:从第一天的羞涩观望,到第二天的主动提问,再到第三天的踊跃创作,红色文化的浸润已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三天的活动设计层层递进,“前两天侧重‘认知’,通过故事、诵读建立情感连接;第三天侧重‘表达’,用艺术形式让情感落地,这种‘输入+输出’的模式,能让教育效果更持久。”
井楼社区负责人也点赞道:“这三天的活动像一场‘及时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又让红色教育有了温度。从孩子们每天带着期待来、带着作品走的状态就能看出,这样的实践活动真正走进了他们心里。”
据悉,“红色薪火”实践团接下来还将延续这种“递进式”教学,在后续活动中加入红色情景剧演绎、军体拳体验等课程,让孩子们在持续参与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让红色薪火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代代相传。(撰稿:马茗卓 高攀磊 摄影:王雅文 孙梦婷 谢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