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大中小学爱国和国防教育共同思政课工作方案》,构建起“理论教育+实践锻炼+课程教学”三维一体的教育新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系列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理论筑基:筑牢思想根基,深化爱国认知
学校各学院以“开学第一课”为载体,创新理论教育形式。通过“理论+案例”的教学模式,结合沂蒙精神等红色资源,深入解读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组织辅导员围绕“砥砺报国志,激发强军情”主题进行深入讲解;开展主题班会研讨“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担当”、“科技报国与责任担当”等议题。


各学院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教育,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组织观看阅兵视频,分享红色故事;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组织集体默哀和主题班会,回顾民族苦难历程。这些活动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实践笃行:丰富载体形式,强化情感认同
学校突破课堂边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新生军训期间,各学院不仅注重军事技能训练,更邀请退伍士兵分享军旅经历,组织观看国防教育影片,开展内务整理评比,磨砺学生意志品质。

学校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演讲比赛和爱国主题合唱比赛,参赛选手围绕红色历史与国防精神展开精彩论述;组织观看《志愿军浴血和平》等红色影片,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分享爱国故事等形式深化教育效果。




各学院还创新活动形式,开设“红色记忆”专栏,推送抗战历史、英模事迹和国防知识;探索“红色基因+国防”沉浸式体验活动,增强互动体验。这些实践活动有效营造了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课程深化:夯实理论体系,提升辨识能力
在《国家安全教育》课堂上,教师们系统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清晰梳理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生态等关键领域的安全内涵。课程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国防安全热点事件,介绍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以及新时期国防安全面临的挑战,深入阐释“国防”与“国安”的重要性及联系性。
通过短视频方式,课堂带领学生纵览我国国防科技辉煌成就,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国防科技为国家安全提供的重要保障,明确了积极投身国防建设、用心守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家安全风险辨识能力,强化了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共同思政课成效。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广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明显提升。“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更多学生的自觉追求,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意愿更加强烈。
学校将深化爱国教育与国防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将相关教育内容常态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